在 IT 的世界裡,總有一個經典問題:到底要把系統放在雲端,還是建在自己的機房?
雲端帶來靈活、彈性與快速啟動,但長期下來,帳單可能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;地端則讓你擁有硬體的完全掌控權,長期成本往往更低,但前期投資龐大、維護人力也不可或缺。
對政府單位來說過去幾年都是地端自建機房為主力,搭配少數專案個別上雲,步伐比較慢。在這篇文章,我想帶大家一起比較這三種選項:雲端、自建機房、IDC,以及新興的雲端落地解決方案,看看在成本、彈性、安全與長期發展上,該怎麼做出最符合情境的決策。
這是大部分政府單位主流的解決方案,且使用 VMWware 為主,極少數使用 Proxmox 或其他解決方案,在單位建置初期,都會選擇自建機房,上下級單位可能會向上集中共用機房。
許多單位評估無法投入成本自建機房,通常會選擇 IDC 機房,可以省下管理的成本,與其他客戶共用機房,並由外部單位管理。這在政府單位中也滿常見的,如台北的東七機房、是方電信機房等。GSN 機房還可以使用 GSN 網路,提供政府對外的服務。IDC 機房通常也會作為自建機房的異地備援。
近年來,政府積極推動服務上雲,且以國外三大雲為主流,包含 Google Cloud、Microsoft Azure、Amazon AWS,並且推動雲原生 Cloud Native,將原本傳統架構進行升級,提升服務韌性。且目前三大雲都已經落地台灣,在台灣有 Local Zone。
優點:部署彈性,資源有效利用;可避免一次性大筆資本支出。
缺點:長期運算需求大時,整體開銷可能自建機房更高。
台灣也有一些公有雲產品如:國網中心的TWCC、華碩台智雲的TWS,中華電信的HiCloud,也有提供政府專用的如 HGR (HiCloud Government Region)。不過通常國產公有雲提供的服務都比較少,以 VM 為主,較少如外商公有雲等雲原生功能。
優點:部署彈性,資源有效利用;可避免一次性大筆資本支出。
缺點:長期運算需求大時,整體開銷可能自建機房更高。相較於外商公有雲功能較少。
分散式雲的概念是:公有雲的服務不再只存在於雲端資料中心,而是延伸到使用者的本地機房或 IDC,由雲服務商提供軟硬體一體的解決方案。這類服務兼顧了雲端的彈性與地端的掌控權,常被政府、金融、醫療等產業採用,尤其是對延遲敏感、或有資料主權需求的情境。常見的方案有 AWS Outposts、Azure Stack、Google Distributed Cloud (GDC Edge)。
我自己是用過 AWS Outposts,算下來成本偏高,不如使用 AWS Local Zone。但對於希望自己掌握硬體的企業來說是個可選擇的方案。
過往經驗中,單位會混用架構,包含自建機房、IDC機房、外商雲端、國產雲端用的情況,機關也會擔心上雲導致資安或是個資問題,有些會選擇混合雲架構,可以依成本、需求去選擇適合的架構。而使用雲端運算不一定會比較省錢,需要做好前期的規劃與估價。
第一次看到和牛滷肉飯有點驚艷,最近漲價到130元一碗,是有點貴了。
蘭笑軒湳雅號位在板橋南雅夜市,以招牌的和牛滷肉飯聞名,選用高等級和牛熬煮成香氣濃郁的肉燥,不像是全肥滷肉飯,瘦肉卻不乾柴,再搭配金黃酥脆的炸半熟鴨蛋,蛋液流淌進米飯與肉燥中,滋味濃郁滑順,一口下去滿滿幸福感,是夜市裡必嚐的宵夜美味。